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助力困难人员就业创业 重庆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

助力困难人员就业创业 重庆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

发布时间:2022-07-29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为做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按照统一部署,今年8月至10月,重庆将在全市范围集中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帮助包括脱贫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身有残疾、长期失业人员等尽快就业创业,让已就业援助对象就业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该活动由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市残联联合启动,以“援助暖民心 就业解民忧”为主题,重点援助对象具体包括,失业1年以上、大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身有残疾的登记失业人员;脱贫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身有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

  搜集岗位、送岗到家、公益岗位 多举措为困难人员解决就业

  “我们将结合全市人力资源信息库建设,以社区、村为单元组织基层就业工作人员、劳务经纪人,全面摸排困难群体未就业人员信息。”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包括掌握其就业失业状况、就业创业意愿、技术技能水平、培训服务需求等情况,做到人员底数清、就业状态清、就业意愿清、服务需求清。

  同时,依托街道、社区等基层平台,收集一批便民商业、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保洁保绿、基层协管等城乡社区岗位、灵活就业岗位;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收集一批疫情防控、生活保供、交通物流等重点企业及中小微企业急需紧缺岗位,并准备一批岗位所需的技能培训项目;依托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大中型企业,提供一批知识型、技术型等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设立一批低门槛、有保障的爱心岗位,开发一批安排残疾人的按比例就业岗位。

  “我们还将组织开展送岗活动。”该负责人说,筛选适合援助对象的岗位信息,通过短信、微信、APP等方式“点对点”定向推送;搭建招聘流动平台,开出“就业大篷车”、设立“就业驿站”,送岗位进社区、进家门;运用直播带岗、云招聘等线上服务模式,举办小规模、专业化、高频次线下专场招聘会,组织援助对象积极参加招聘活动。

  同时,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实施托底安置,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并根据需要及时开发一批临时性公益性岗位。

  兑现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实施临时救助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将开展援助对象与参保人员、低保家庭数据共享比对,为参加失业保险的援助对象按规定兑现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等失业保险待遇,为基本生活出现暂时性、阶段性困难的未参加失业保险、未纳入低保的援助对象按规定实施临时救助。

  “我们鼓励低保家庭援助对象积极就业,对可能因就业导致收入超出低保标准的,实施低保待遇渐退。”该负责人说,而对实现就业,且正在享受低保待遇的登记失业低保家庭人员按规定发放低保就业补贴。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通过大数据比对,主动查找符合政策享受条件的困难对象,推行单位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等就业补贴政策免申即享、直补快办。同时,还将通过就业服务联盟,向每名困难人员推送至少3个岗位。

  在就业服务方面,该负责人介绍,我市将组织职业指导师、创业培训师、劳务经纪人、基层服务人员组成服务团队,深入社区乡村基层开展见面服务,为每名失业困难人员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开展分类帮扶。

  另悉,今年1-7月,我市实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已帮扶8.68万困难人员就业,同比增长12.87%。(记者 姜念月)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ywxx/202207/t20220729_109632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