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部署要求,以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高效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培育“牛羊猪鸡、果草菜药”八大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产业基础。
一、突出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发展思路和“四区四带”总体布局,培育壮大“牛羊猪鸡、果草菜药”八大主导产业。打造“一县一业”。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基地规模,打造拳头产品,培育县域经济优势,形成宁县庆城苹果、环县肉羊、镇原肉鸡、西峰生猪、正宁肉牛、合水奶山羊、华池中药材等县域特色鲜明的“一县一业”产业格局。扩大产业规模。今年上半年,全市肉牛、肉羊、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6.27万头、318.81万只、104.24万头、2005.65万只,其中出栏分别达到10.51万头、71.52万只、45.12万头、1399.6万只,牛羊猪鸡出栏增速分别排全省第一、第二、第四、第三位。全市更新老旧苹果园4.89万亩,种植蔬菜81.3万亩、中药材41.91万亩、一年生牧草104.3万亩。创建产业园区。环县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全国农业产业链典型县,宁县建成国家级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镇原县省级肉鸡产业园批准认定,环县肉羊、西峰生猪等7个省级产业园加快创建,着力构建“一县一园”“一县多园”产业发展平台。
二、突出龙头集中,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三链同构”,带动特色产业链式开发。培育经营主体。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引擎和驱动器,先后引进正大集团、福建圣农、东方希望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壮大中盛农牧、庆环制种、伟赫乳业、居立果业、荟荣草业等地方企业,累计达到36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8家、市级54家。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011家,培育家庭农场2142家。加快基地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出口苹果及质量安全示范区15万亩,万只以上规模羊场32个,万头生猪育肥场14个,千头以上规模牛场27个,建成国内领先的种鸡场12个、肉鸡养殖场32个。环县成为百万只肉羊产业大县,宁县建成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镇原县建成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产业基地。实施品牌战略。持续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力度,6个区域公用品牌和31个企业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目录,21个企业商标品牌进驻“甘味”品牌中心、“甘味”广州馆等农产品直营店。庆阳肉羊、环县羊羔肉入选中国畜牧业协会“全国十佳羊肉品牌”,环县羊羔肉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庆阳苹果获得“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国家优质苹果金奖”等荣誉。
三、突出技术集成,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科技集成应用,推动农机农艺融合,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科研能力。引进澳大利亚戴维德等国外专家12人、中国农科院和兰州兽研所等院所专家124人,联合市县技术骨干848人,组建国际队、国家队、地方队3支技术队伍,研发的肉羊“四个一”制种技术、苹果脱毒苗木繁育技术和培育的白羽肉鸡配套新品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组装设施配套。围绕肉羊养殖,推广了全自动饲喂系统、全舍饲温控系统、全循环给水系统、全周期清粪系统,实现肉羊养殖工厂化、智能化。围绕苹果生产,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广防冻防雹系统、矮化密植格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配套自动采收、水洗光选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实现果园高效管理。围绕饲草生产,大力推广牧草种植、收割、加工全环节生产机械,实现饲草“种收管贮”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广集成技术。坚持全链创标、按标生产,推行种、养、收、贮、加全过程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五全五化”肉羊养殖模式、“三高五化”苹果生产模式、“四化四链”肉鸡生产模式、“三定六统一”生猪生产模式,产业质效明显提升。
四、突出要素集聚,统筹农业资源整合配置。坚持把各类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提高配置效率,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对接中省政策导向,积极争取财政资金。2022年,实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领域14类项目,争取中省财政项目资金9.5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3%;落实耕地地力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中省惠农补助资金6.94亿元,较上年增长23%;实施圣越农牧白羽肉鸡全产业链等农业农村领域58个,已完成投资14.3亿元。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强撂荒地整治,有序推进苗木占用耕地腾退,巩固“大棚房”整治成果,统筹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用地。坚持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种植粮食,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用地。2022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9.92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7.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6.2%。培育乡村人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百千万”工程,年内培育高素质农民1万人、合作社理事长1000人、乡村振兴管理人才100名,开展实用技术普及培训13万人。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吸引500名大学生回乡当“羊倌”,3000多名大学生从事特色产业经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突出保障集合,健全抓促落实工作机制。加快构建产业政策框架体系,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引领促发展。结合市情农情,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现代农业发展“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庆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40多份文件,构建了意见管方向、规划管长远、方案管落实的政策框架体系。完善机制抓落实。组建专业专班,落实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套考核体系的产业发展“五个一”推进机制,组建产业专责组和技术团队,实行行政和技术双轨责任制,协调推进落实。抓点示范强带动。注重总结推广典型,为基层立标杆、树样板,制定抓点示范工作方案,市县领导联县包片,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引导市级62名中高级技术干部下沉一线、抓点示范,指导建办农业科技示范点132个,加大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引领产业发展。跟进服务提效益。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全市组建产销联盟、种苗供应中心、机播机收公司等社会服务组织321个,培育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841个,为农户提供一站式、多环节、全过程专业化服务。加大农产品物流冷链设施建设,建成果蔬保鲜库303座、贮藏能力达到58万吨,促进农产品错峰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