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清水沿着田头的沟渠奔腾而来,顺着进水口流入稻田……14日中午,看着400多亩禾苗“饱饮”一顿,六合区冶山街道双墩村村民柯学宝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如果田里一直缺水,水稻发棵会受影响,一年下来就算白忙活。”
5月以来,六合多晴好天气,田间蒸发旺盛,降水显著偏少。持续干旱高温,对水稻栽后田管带来不小的影响。目前水稻进入分蘖期,这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水必须管够。连日来,六合区水务局加强水源调度,全区泵站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外引内翻为农田“解渴”。
14日下午,红山窑水利枢纽工程泵站内电机轰鸣,泵站出水口处,两个硕大的水花不停翻滚。“两个水泵同时从长江引水进滁河,流量可达到20立方米/秒。”管理处副主任叶和伟告诉记者,6月中旬以来,他们坚持“三班倒”24小时值班值守,红山窑节制闸、泵站轮流“上岗”,全天候不停地从长江引水,保证六合一级水源——滁河水位不低于7.2米,二级水源新禹河、八百河、皂河等水源充沛,让农户用水不愁。
向长江“借水”,也向水库“要水”。在位于金牛山水库西侧的尖山翻水站,水库管理处主任助理裘开平挨个仔细检查泵站电气信息化自控装置,确保电机、水泵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从6月14日起,泵站24小时运转,每天至少2台水泵同时作业,每小时流量可达3600立方米。”裘开平说。记者看到,在电机的轰鸣声中,金牛山水库清澈的湖水,经大口径管道喷涌而出,在渡槽中奔涌向前,哗啦啦地流向毛营水库、唐公水库,再通过一级级翻水,滋润稻田。
冶山街道瓜娄村彭庄组村民李玉昌种了300多亩籼稻,自6月初秧苗下田,一直雨水不足。“尖山翻水站把水送到唐公水库,村里再将之引到家门口的南阳水库,用水根本不用操心。”李玉昌告诉记者,禾苗“喝”得饱、长得好,好收成肯定“没跑”。
放眼六合,一畦畦稻田里,禾苗翠绿,长势旺盛。六合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自6月以来,全区共调引江水约9200万立方米,基本可满足农田灌溉用水需求,为秋粮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