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河东生态环境部门消息,今年1至5月份全区空气优良天数115天,同比升高15天;PM2.5浓度49ug/m³,同比改善7.5%。曾经烟雾缭绕的麦收时节,已在清风蓝天中安然度过。小麦、蓝天实现“双丰收”,主要得益于河东区探索形成了秸秆收储用一体多元化高效利用模式。
一“秸”多用 包袱变成财富
近年来,河东区以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秸秆还田、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等多途径、多层次的合理利用,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据初步统计,2022年河东区小麦种植面积32万亩,秸秆产量约14.4万吨,可收集量约11.5万吨,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秸秆收储饲料化。充分发挥秸秆营养价值,将秸秆直接送往养殖场收储,保障全区肉猪牛发展饲料需求。目前河东区已依托多个规模养殖场发展秸秆收储饲料化模式,全年饲料化利用秸秆4万吨以上。发酵沤制肥料化。运用发酵技术,将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加入益生菌发酵,沤成有机肥代替化肥。位于八湖镇的临沂宏华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通过项目建设年收集秸秆4万余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达2万余吨。菌菇生产基料化。通过集中发酵工艺,将收集的秸秆制作成适宜蘑菇生长的栽培基料,实现了秸秆的基料化利用。临沂瑞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定点收储、合作收储等各种模式,年有效收集、转化秸秆4万余亩。还田深翻原料化。通过还田深翻,把秸秆翻到地下,让秸秆逐步腐解变成有机质。仅今年,全区小麦秸秆还田面积达17.1万亩,秸秆还田率达53.4%。
禁烧秸秆 守住蓝天白云
河东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夯实“五个强化”,一手抓利用,一手抓禁烧,确保资源不浪费、环境不污染。
强化领导,精心部署。成立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镇街、工作区、村居三级工作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社会广泛动员的工作格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新媒体、宣传车等方式,广泛宣传禁烧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全区288个行政村悬挂条幅5000余处,印制下发20万份《致农民朋友一封信》,营造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良好氛围。强化扶持,补贴到位。2021年列支900万元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今年夏季,按照每亩2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用于打捆机打捆或实施秸秆灭茬还田,实现了补贴资金覆盖到全部地块。强化建设,长效利用。明确秸秆综合利用“五化”方向,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长期规划,引进吸收先进技术,优化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构建秸秆利用长效机制。强化责任,严肃问责。制定全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考核办法,把具体责任细化到人,落实到田间地块。强化“四离一集中”,成立8个督导组,实现对秸秆禁烧的全天候监管。夏季秸秆禁烧期间,全区各镇街累计出动人员8000余人次开展巡逻检查。
综合施策 小秸秆大作为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创新,河东区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建立了秸秆多元化、产业化利用的良好格局,小秸秆实现大作为。
通过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极大促进了传统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的调整。充分发挥八湖、郑旺等大型秸秆收储点带动作用,拉动周边镇街实现秸秆收储点全覆盖,着力解决了秸秆回收“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开展废弃秸秆集中收储、综合利用,将秸秆禁烧工作由传统的堵变成现在的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焚烧、乱堆乱放秸秆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区共建成美丽乡村105个。积极推广“镇村+企业”的运作模式,建立由规模养殖企业和秸秆专业收储组织牵头、农户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河东特色秸秆收集储运服务体系,实现秸秆就地消化和利用。同时,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奠定良好基础。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