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党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全局,市乡村三级“三管齐下”、多措并举实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壮骨”工程,大力探索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为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全局谋划“1+1”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出新章”
(一)部署“1+1”,在谋划上发力。原平市委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2022年“1号工程”,市委常委会2次专题研究,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领导组,以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印发了实施方案,先后召开了工作部署会、业务培训会、项目评估会、工作推进会等8次专题会议对全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出了周密详实的部署安排。
(二)行动“1+1”,在攻坚上发力。市级由纪检、组织、农业农村、林业等22个市直单位组建了1个工作领导小组,并抽相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组建产业项目评估组、产业项目协调组、产业运行指导组、项目推进督导组以及专项资金调度组5个专项工作小组,统筹推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建立了市领导包联帮扶制度,由市四大班子包乡镇(街道)领导每人包联1个集体经济重点村、薄弱村,指导帮助开展工作,持续在攻坚克难上发力。
(三)规划“1+1”,在措施上发力。对照实际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实施方案33条具体工作措施,每1个乡镇都结合本地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了乡镇(街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细则,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发展途径。并由乡镇(街道)党(工)委具体指导所辖行政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制定了“一村一策”发展方案,全力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发展途径。
二、产业发展“10+10”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源动力”
(一)资源开发+特色产业。针对轩岗镇、段家堡乡为主的西山片区煤、铝等矿产资源和山、林、草、坡的区位优势,采取“资源开展+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轩岗镇贾庄村把绿色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平整荒坡荒地和流转土地,进行油菜花套种柴胡7000余亩,年盈利100余万元;段家堡乡依托本地山、林、草、坡的区位特点,采用“集体+农户”的方式,开展黄牛养殖、黄芪和黄花菜种植的“三黄”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全乡养殖黄牛1800余头,种植黄芪、黄花菜2500余亩,帮助村集体累计增收140余万元。
(二)企业带动+服务创收。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依托驻地企业,创办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生产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北城街道文殊庄村以村集体成立了工程施工队,承揽周边地区建设项目,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西镇乡下社村成立装卸公司服务国电投山西铝业公司,实现年收入500余万元,解决本村人员就业150余人。崞阳镇下丰洼村利用临近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优势,通过利用集体机动地修建临街商铺、住房进行对外出租,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
(三)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凭借山水、环境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带动集体经济发展。苏龙口镇野庄村大力发展“六古”乡村旅游(古庙、古树、古村落、古道、古桥、古院落),村集体依托旅游线大力发展小杂粮种植、农家乐等产业项目,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子干乡子干村依托天涯山景区,积极发展农家乐、滑雪场、垂钓等休闲产业,为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四)设施农业+休闲观光。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王家庄乡弓家庄村以村集体成立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发展成为拥有大棚396座、年销售1000余万元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年收入可达20万元,辐射带动全乡蔬菜产业发展;云水镇依托山区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打造赵尔陆故居、滴水崖、观上水库、大龙门牡丹等特色旅游品牌,连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创收34万元。
(五)服务产业+物业经营。积极引导有区位优势的乡镇城中村、城边村,科学开发利用村级发展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商铺店面、农贸市场、仓储设施等集体资产,盘活集体资产开展物业租赁。吉祥街道张村筹建物业服务公司,为周边企业提供物业服务;新原街道平地泉村鼓励动员农户集中成片种植小麦4000余亩,村集体为农户提供种、管、收、加工的一条龙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年收入可达15万元。
(六)酥梨产业+村庄经营。依托独特的果林资源和生态旅游优势,同川镇、子干乡依托依托独特的果林资源和生态旅游优势,以梨花观赏、梨果采摘、节庆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花果旅游经济”,各村通过集体和农户合作经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村民共同富裕。
(七)资源开发+休闲度假。沿沟乡大营村依托温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温泉旅游度假项目,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村集体每年增收35万元。
(八)公路经济+特色产业。以具有交通地理优势的村为示范,引导扶持城郊村、公路沿线村利用集体所有非农建设用地、村留用地、村集体闲置办公用房等,通过租聘经营、托管经营等方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大牛店镇上阳武村大力发展公路经济,在大运路沿线建设门面房对外出租,年增收15万元。
(九)土地合作+生产服务。以土地资源资源富集村为示范,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流转土地,实现土地精益收益最大化。西镇西镇村集体流转土地400多亩种植山东大葱,年增收20万元;闫庄大白水村将集体流转土地500余亩承包给牧原集团、华盛汇丰燃气输配有限公司,年收入增收50余万元。
(十)人才带动+资源开发。聚焦人才效应,大力鼓励和动员在外优秀人才返乡,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献计出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沿沟兴隆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建会将个人特色农产品加工经济合作社无偿转让给村集体,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同川镇上社村回引本土在外人才郝学科返乡创业,建设标准化酥梨培育示范基地,带动集体年增收15万元的同时,解决周边群众就业300余人。
三、同向发力“3+3”铺就集体经济发展“高速路”
(一)紧抓“清化收”促发展。原平市将“合同清理、债权债务化解、新增地源收费”三项工作为主的“清化收”工作作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点工程,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联合10部门协同开展专项行动,建立了联席会议、定期调度、信息互通、部门协作4项工作机制,抽调30与名干部组建6个专项工作组,全面推进“清化收”工作落实。截至4月中旬,全市摸底村级集体经济合同8830份,确定问题合同34950份,全部清理规范,追回集体收入681.3万元。核定债权11063.1万元,清理债权422.6万元,核定债务26031.4万元,化解债务624.7万元,新增资源收费235.4万元。
(二)三大支撑促发展。落实政策支撑,制定出台了《原平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明确了2022年至2025年全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标任务,在10种发展模式基础上分层制定了33条具体措施,指导乡村两级开展工作落实。落实资金支撑,市财政列支2000万元作为担保金撬动商业银行贷款,从乡村振兴资金中拿出500万元以奖代补,统筹使用中央、省、县级1500万扶持资金,为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注入“活力”,帮助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发展壮大。落实人才支撑,聚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目前已实现117个行政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覆盖,75名7月中旬组织面试,剩余154名统筹利用乡镇事业编制、中小学校编制,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持续发挥人才效应。
(三)三大机制促发展。完善村级带头人培育机制,巩固“两委”换届成果,让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协调、能发展的人才进入集体经济组织,选优配强346个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依托8个乡村实训基地,开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开阔其视野,提升发展产业能力。建立示范引领机制,选取80个行政村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示范村,形成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可推广、可复制典型,示范引领。完善奖惩机制,制定出台了《原平市发展壮大新型农农村集体经济激励暂行办法》,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乡镇街道年度考核、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薪酬待遇相挂钩,对工作开展好的,给予奖励;对工作开展迟缓、效果不明显的,使用“提醒卡”“督办卡”、“考评卡”,督促抓好工作落实。
原平市扎实推进“清化收”专项行动,深度挖掘村集体经济资产资源和发展潜力,引导村级组织立足各自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针对性地发展优势产业,找准优势,谋良策、出实招,下硬功,努力实现各村集体经济均衡发展,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有特色。
来源:原平市农业农村局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