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灵川县多次遭受暴雨袭击,辖区内多处引发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因灾受损严重。自汛期以来,灵川县农业农村局党组高度重视,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打出抓实组织引领、强化宣传引导、突出信息调度、聚焦技术护航“组合拳”,为农业生产复产“撑伞”护航。
抓实组织引领,撑起农业保障“伞”。紧跟上级部署,抓好组织衔接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成立以党组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各站股负责人任小组成员,召开防汛救灾工作部署会,按照“分片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成立工作小组,画好农业防汛救灾路线图,明确领导及成员任务,推动责任抓实抓细抓到位。抓实分片对接。建立分片分点联系机制,根据职能职责,组建工作指导小组,分片对接乡镇防汛救灾,分点对接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农业生产主体,确保农业防汛复产指导点全面覆盖。精准反馈汛息。闻“汛”而动,按照分片分点联系,领导及小组成员迅速赶赴乡镇乡村,聚焦重点农业产业和受灾区域,深入摸排调研,切实掌握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向乡镇、种养企业反馈险情和建议,引导及时做好灾害防御措施,联防联抗。汛前,成立调研工作组9个,调研摸排农业种养点106处。
强化宣传引导,撑起农业预防“伞”。密切关注雨情、水情、汛情、险情监测预报,以及局部短时强降雨等天气,通过“线下+线上”的模式,进行地毯式的防汛救灾宣传,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好“预防针”。开展线下宣传。聚焦产业分布,注重线下培训、企业调研,深入乡、村基层,走进企业,调查了解农业灾害防御应急工作,发放农业生产防汛救灾宣传资料,讲解汛情灾害影响,抓好面对面宣传提醒,精准分类做好防御指导。开展线上宣传。通过微信群、政务服务网、“大喇叭”等媒体平台向乡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推送预报预警信息,引导农户增强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农业生产防护。目前,依托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媒体平台向农户宣传防汛抗汛70余次,发放资料14600余份。
突出信息调度,撑起农业研判“伞”。坚持农业灾情数据完整性、严谨性,严格把控受灾产业、面积、数量等数据,保证灾情真实准确。建立信息报送机制。根据我县实际,在系统导出报表的基础上,优化报表名目,完善报表要素,简化填报的操作,压减填报时间;严格按照“新实准快”的标准,由信息联络专员点对点对接乡镇信息报送员,落实发现一起报送一起,保证第一时间掌握农业受灾数据。加强信息核查核实。设立信息核查工作组,落实信息协作,联通共享气象、应急等部门数据,综合河流分布、雨量大小、农作物种植等因素,通过实地灾情照片、重大灾情实地查看等手段,核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把好把严数据收集关、报送关。进入汛期,统计核实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78261亩,渔业受灾面积867.5亩,畜牧业受灾面积4140平方米。
聚焦技术护航,撑起农业复产“伞”。围绕农业防汛抗汛复产,突出特色种养产业,特别是新品种种养推广,组建“红色”技术服务队,推动技术下沉,做好农业技术防汛抗汛。下沉技术措施。制定粮食、食用菌、柑橘、水产养殖等产业洪涝灾后复产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向乡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放,引导精准施策、科学防洪、安全复产。下沉技术培训。汛期前后,依托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活动,根据农业产业类别,分类讲解,宣教防汛救灾复产技术。下沉技术指导。组建“分管领导+负责人+技术专家”的服务队伍,紧盯防洪复产工作,按分片联系制深入田间地头,从排水松土、清淤消毒、扶植补种、施肥追肥、病害防治等方面,指导农民恢复农业生产。汛期以来,全局党员干部下乡进企提供技术指导120余次,印发洪涝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意见和技术措施等文件20余个。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