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梁增基
梁增基,男,汉族,1934年10月生,广东茂名人,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农技推广中心退休研究员。
梁增基扎根黄土地,呕心沥血,五十八年如一日,执着地坚守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前沿,突破和创新“高强抗锈、抗旱高产、多抗优质、高产优质、用调节播期避开病毒病并提高抗冻性”等五大难题,培育多个小麦良种,在部分旱区推广累计过亿亩、增产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是守护粮食安全生产的“育种专家”。
梁增基虽然功成名就,但始终淡泊名利,过着俭朴生活。他住着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骑着半新的自行车上下班。当时和他一起来到长武工作的同窗,都早已回到城里,他多次谢绝省内外农科院的工作邀请,始终坚守在育种工作最前沿。他低调务实,从不主动申报奖项,并将近年来市、县奖励的15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文化、教育系统及育种基地所在的十里铺村。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可他不慕钱财,把“利润”全部奉献给渭北大地。
梁增基热爱自己的事业,工作中从来没有节假日。为了工作,他直到36岁才成家。如今,虽然已是85岁高龄,但他从未停止科研工作,依然每天在试验田里奔忙。他一直致力于培养团队,把长期积累的育种经验和育种阵地传续下去,为农民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长远的服务。
梁增基荣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道德模范、“三秦楷模”、陕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陕西道德模范张淑珍
张淑珍,女,1937年4月出生,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
她196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放弃城市优渥条件,主动到商南工作。她扎根山区、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南茶北移的引种试验及引进推广工作。她跑遍湖南、安徽、浙江等十几个省市县取经学艺;她住窝棚,扛锄头,挑水桶,当农民,以茶山为家,以事业为重;她经常通宵达旦做试验,一进行种植试验就半年多不回家,终于在1972年春终于栽活茶树2000亩,从此改写了北纬30度以北不能生长茶叶的生物环境学,将茶叶栽培由南向北推移三百多公里,商洛市商南县成为中国西部最北端新兴茶区。她披晨露,钻茶林,研究解决茶叶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她亲自采摘茶叶,悉心研究炮制工艺,研制成功的商南泉茗在1986年通过专家鉴定,并荣获“陆羽杯”大奖。1992年她大胆创新,开创了“公司+茶场+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她的带领下,商南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2020年,商南全县共建茶园25万多亩,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民有5万人,茶农人均增收5000元,带动贫困户2.4万人。现年85岁高龄的她,依然奋战在茶产业一线。她个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三秦巾帼十杰、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各项荣誉130余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选举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和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21年6月28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陕西道德模范李殿荣
李殿荣,男,1938年10月生,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40多年,他独立育成和主持育成的“秦油2号”“秦优7号”等22个油菜品种,截至2015年累计推广2.36亿亩,增产油菜籽55.4亿公斤,新增产值154.7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植物新品种权3项,发表论文(著)100多篇。
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外率先攻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难关,他独立育成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较常规品种增产30%左右,使我国在油菜杂优利用方面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在我国12个省区推广种植1.6亿多亩,新增产值86亿多元。
中国好人胡小军
胡小军,女,1970年1月生,陕西咸阳人,现任咸阳秦耀园艺有限公司法人。
多年来,她坚持“办良心企业,创致富新路”的理念,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把回馈社会和帮扶困难群众做为己任,把关心弱势群体放在心上,积极落实在行动上。通过积极参与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为贫困果农捐赠价值上百万的苗木及物资,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数以万计的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展现了个人的担当与奉献。同时,她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积极开展公益“爱心捐赠”活动,坚持逢年过节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留守老人和儿童,尽最大努力帮助弱势群体,积极捐款捐物共计130万元,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先后获得“陕西好人”“陕西省双学双比先进个”“咸阳最美女性”等荣誉称号。她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国妇女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咸阳日报、咸阳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她不是农民,却对农作物种植了如指掌;她不是专家,却带领他的团队破解了许多农作物生长难题;她不是慈善家,却一次次让他人看到生活的希望,被周围群众亲切地称为“胡大姐”、“胡妈妈”……。
胡小军先后获得“陕西好人”“陕西省双学双比先进个人”“咸阳最美女性”等荣誉称号。
陕西好人赵瑜
赵瑜,男,汉族,1935年7月生,甘肃永登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怀揣“育种报国”的初心,赵瑜60多年潜心小麦育种,探索出了“小投入高命中率”小麦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8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多万亩,遍及黄淮麦区,实现农民增收48亿元。赵瑜扎根基层、献身农业的精神,可概括为“五观”、“十种内涵”。“五观”即:赤诚追求的事业观,淡泊名利的舍得观,执着坚守的进退观,为理想甘愿寂寞的苦乐观,为社会倾注大爱的无私观;“十种内涵”即:以苦为乐、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坚守农场、扎根一线的实干精神;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皓首穷年、献身理想的牺牲精神;精心育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十年一剑、钻研业务的探索精神;弃官从教、淡泊名利的慎独精神;退而不休、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桃李满园、提携后辈的人梯精神;关心民众、致富乡里的公仆精神。1978年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奖,并作为陕西省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入围CCTV2012年度三农人物;2013年被评为“陕西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
陕西省劳动模范王凯
王凯,商洛市农科所办公室主任,现任洛南县洛源镇涧坪村第一书记。8年脱贫攻坚,他7年都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担任洛南县古城镇王村第一书记,面对村情复杂,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村民收入单一等问题。他带领“四支队伍”强组织、抓产业、助脱贫,完成全村道路、院落硬化、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11个民生项目;成立蔬菜、养鸡等5个专业合作社,建设2个水杂果标准示范园。2017年,王村90户307人全部脱贫,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在抽调到市产改办任副主任期间,负责的商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受到国家评估组高度评价,使商洛产改工作在全省有声音、有经验、有形象,闯出了“商洛样板”。2021年11月,圆满完成全市农村产改工作后,王凯又被选派到洛源镇涧坪村担任第一书记。他通过健全人盯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因户施策的帮扶机制,用足用活政策,稳定就业促发展,实现“一户不返贫,无人新致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砥砺深耕20载,王凯累计实施项目(课题)20多项,引进新品种230多个,建立示范基地52处5000多亩,推广新技术23项,发表科研论文20篇,获省市科技成果奖7项,制定发布省级地方标准1项。先后24次荣获个人表彰,2021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多次代表市派驻村第一书记作典型发言。
商洛市道德模范董照锋
董照锋,男,1976年12月出生,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他25年如一日坚守初心,爱岗敬业,荣获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优秀个人、全国绿色食品优秀检查员、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市先进工作者、道德模范、首批突贡人才等荣誉称号二十多项,入选省“特支计划”,事迹在省市多家媒体报导,具有较大影响力。他扎根一线,每年坚持100多天基层服务,两年派驻脱贫攻坚中,培育合作社52个,建成万亩产业带、百万袋食用菌产业园区;他恪尽职守,在8年植保工作中主持试验16个、引进农药新品种40多个,7年的农村能源工作中,组织建设户用沼气6.7万口、沼气工程216座、万吨有机肥厂7个,10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确保产品合格率稳居99%高位,认证无公害产品87个、有机绿色产品72个、地标产品12个,登记名特优新产品71个,位居全国首位;他守正创新,主持国省项目8项、地方标准5项,创新技术10项,发表学术论文63篇,出版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国家专利4个,2项工作模式全省全国推广,打造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示范市两块“国”字招牌,为商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卓越贡献。
商洛市道德模范文家富
文家富,汉族,1971年5月出生,现任商洛市植保植检站站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6年来,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足本职、服务“三农”的理念,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赢得了群众好评。20多年来,他积极创新管理经验,研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他创新提出的高毒农药“五项制度”管理模式,成为全省农药管理的范例,并在全国高毒农药定点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总结提出的“一档一备一账、四查四定四有”的植物检疫管理模式,获得省植保总站肯定。他手把手作示范,面对面做指导,年培训技术骨干240多人,培训群众1500多人。在他带动下,一批年轻人成长为农业技术骨干,很多农民成长为农业生产“土专家”,深受群众好评。多年来,他主持完成省级农业科研专项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10项、市级科技成果7项,申报专利3项(授权1项),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300多万亩,实现产值9.3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2019年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商洛好人尹向涛
尹向涛,男,汉族,1974年11月出生,陕西咸阳人,1998年7月原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到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工作至今,现任商洛市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科科长。大学毕业,响应号召,从关中平原,毅然来到商洛山区,扎根农业,默默奉献二十年。爱岗敬业,踏实勤奋,勇于担当,任劳任怨。坚持每年下乡宣传,宣讲农业政策法规,积极接待群众咨询,热情服务。2010年挂职丹凤县武关镇副书记期间,不顾安危,深入农户查灾排险。负责的农业环境保护、节能减碳、安全生产等工作多次受到市政府表彰,本人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全省农业综合执法先进个人,被省委依法治省办授予全省法治建设先进个人,全市客商评议优秀科长,荣立三等功一次。严格律己,克己奉公,清白做人。热爱岗位,尊敬领导,团结同志,与人为善。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商洛好人王凌云
王凌云,女,45岁,商洛市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指导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多年来,她带头实施“陕西省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促进商洛瓜菜、生猪等9大类主导产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144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平均年新增纯收益38.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持续快速增长;引进龙井43、安吉白、奶白茶等30余个新品种,开发研制绿茶、白茶、红茶等六类茶产品,发展全市茶叶面积达57万亩,可采摘茶园38万亩,产量8900余吨,总产值17.6亿元;主持夏秋茶利用技术研发项目,提高茶叶从业人员收入与茶园产出率,帮助茶农增收1500万元;结合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及四支队伍培训工作,讲授茶产业发展、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内容,线上线下共培训职技人员2.6万余人。先后获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省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市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等10多项荣誉;在省级以上农业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6篇,其中农业科技核心期刊13篇。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董自庭
董自庭,商洛市乡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2018年9月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北京学习。在京学习期间,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外部检查员考试,被国家中心特聘为“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检查员”。五年来,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协助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26家,完成资料审核汇总11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董自庭时刻用“勤朴和谐担当奉献”的农业精神激励自己,立足岗位,恪尽职守,把自己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投入到每一项工作之中。先后荣获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援藏青年干部王满强
王满强,男,汉族,生于1983年6月,甘肃省会宁县人,现任商洛市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先后主要从事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色产业发展指导等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实施了《蔬菜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研究与推广》《商洛市小麦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及一喷三防技术研究推广》《玉米风险性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等项目,荣获省、市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科学技术奖8项次。多次被省植保总站、省经管站、商洛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商洛市农业农村局授予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等荣誉。2019年5月至11月由陕西省委组织部选派至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任局长助理、农改办副主任,负责并率先在阿里地区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规范建立了村组账务和资产台账,摸清了农村集体资产家底,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夯实了坚实基础。他不畏条件艰苦,舍小家顾大家,自愿奔赴气候恶劣的阿里地区援藏,用真情与汗水、行动与脚步践行着援藏使命,出色地完成了援藏任务,用奋斗书写壮美青春华章的奉献精神。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