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大桥镇新营村大力发展雷竹产业——“竹”见成效 村民收入“节节高”

大桥镇新营村大力发展雷竹产业——“竹”见成效 村民收入“节节高”

发布时间:2022-05-18 作者:佚名 来源:绵阳市农业农村局

  家家户户种雷竹,房前屋后冒春笋。日前,记者来到平武县大桥镇新营村,只见密密麻麻的雷竹笋破土而出,站在漫山遍野的“竹海”中,便可尽享阵阵笋香。与此同时,当地群众也有组织地对竹笋进行采收,现场一派丰收景象。据新营村党支部书记薛贵财介绍,新营村种植雷竹已有11个年头,期间经历了徘徊、停滞甚至是“寒冬”,最后抓住机遇走上发展“暖春”。如今,上千亩雷竹林依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雷竹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绵报融媒记者 任露潇 文/图

  发展雷竹产业村民吃上“生态饭”

  新营村种植雷竹,首先就要从距离村委会不远处的一块河滩地说起。2011年,新营村在这块河滩地上种下了第一片雷竹林。“当时更多是抱着尝试的心态,村民参与度不高,加之管理没跟上,因而未能形成经济效益。”薛贵财说,之后,雷竹产业陷入停滞阶段。

  直到2016年,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各个村都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发挥自然地理环境优势,新营村河滩地上的雷竹林再次走进人们视野。

  为了真正掌握雷竹种植技术,新营村组建了学习团队,前往浦江县学习雷竹种植技术。随后,雷竹种植规模逐渐扩大,由于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雷竹品质大大提升,有了经济效益,村民纷纷参与雷竹种植,很快,新营村的雷竹种植形成了规模。

  2019年,衢江-平武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60万元投入到新营村集体经济雷竹产业发展中,不仅再次扩大雷竹种植规模,同时还对雷竹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雷竹种植实现了质的提升。

  从河滩的一隅之地,到漫山遍野皆雷竹。如今,新营村已有100余户村民加入雷竹种植,村民靠卖雷竹笋,家庭收入比以前增加一两万元。同时,新营村还实现集体经济种植雷竹1000余亩,村民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吃上了雷竹“生态饭”。

  生态竹笋卖进大熊猫繁殖基地

  新营村雷竹产业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的追捧以及大熊猫对其品质的“肯定”。

  2021年,新营村接到一张特殊订单: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订购800吨新鲜竹笋。

  接到订单后,新营村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竹笋提供给“国宝”们享用,是生态变好的见证;忧的却是产量远远达不到订单数量要求。无奈之下,新营村只能从市场份额里挤出了80吨新鲜竹笋送往大熊猫基地,但这件事让村民看到了藏在雷竹背后的经济效益。

  之后,新营村在发展雷竹产业时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开始探索用新的方式为大熊猫建立生活屏障。

  2021年,由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投资80万元,实施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近自然林改造技术推广项目完工。该项目新建200亩雷竹和200亩刺黑竹种植基地,运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在林内栽植笋用小径竹,营造适宜大熊猫的复层林生境,在为大熊猫提供主食竹的同时,通过采笋不但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还增加了经济收入。

  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给大熊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将反哺绿色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新营村的雷竹笋以口感好、品质好,深受客商青睐。“依托新营雷竹专业合作社拓展雷竹基地,计划五年内雷竹发展至3000亩,年产鲜笋6000吨,建成川西北雷竹核心区,创建地理标志品牌。同时,利用老中学闲置资产,建立雷竹粗加工生产线,发展竹笋食品加工、开发竹宴特色菜系、建立产销经营链条,力争‘十四五’末,竹笋产值达到1000万元。”说起未来发展,大桥镇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原文链接:http://nyncj.my.gov.cn/jjmy/308737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