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各地动态 > 浅谈创新对实现企业高质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创新对实现企业高质发展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2-04-30 作者:佚名 来源: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

  摘要: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来自于不断地创新,创新已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成为推动企业高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云台分公司是一个只有耕地面积不到2万亩的中小型企业,2015年前其麦稻产量、经济效益在苏垦农发19家分公司中几乎垫底,然而仅仅用了七年时间,云台的麦稻产量、企业效益一举跨入农发公司的前列,高效农业异军突起、方兴未艾。这些,就源自于它们的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从思维方式、管理理念、种植模式、人才队伍建设到企业文化始终秉承着有序、有力、有效的创新理念,实现了企业从生产管理到员工精神面貌的巨大改变,有力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创新思维方式,加大对农投入,改善和提升抗风险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前些年云台对农业投入很少,渠道、道路损破,泵站、集体农机被拍卖、晒场严重不足,造成农业抗风险能力弱,产量低,效益差,小麦一直在400-500斤/亩,水稻700-800斤/亩左右徘徊,产量低,效益差。从2016年以来,云台分公司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投入力度,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8.55万元,其中投资243.73万元新建水泥晾晒场2.8万平方米;投资533.48万元新建一座1544.93平方米的标准粮食仓库;投资548.05万元建成150吨的箱式烘干线;投资67.5万元回收私人电灌站4座;投资465.79万元购置新型高效农机具,主要有拖拉机、喷灌机、摆栽机、植保机、植保无人机等。利用省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新建水泥晒场10500平方、电灌站6座、防渗渠道9400米,水泥路8500米,农桥2座。鼓励引导个体农机户更新大马力新式农业机械,几年来,场域内新增各类大中型拖拉机48台,其中150-200马力拖拉机13台,200马力以上拖拉机11台,植保无人机11台,日趋完善的排灌设施和越来越高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为实现云台麦稻高产稳产提供了保证。2016年云台“三秋”期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仅10月份就持续降雨187.2mm,给按时完成“三秋”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在“三秋”指挥部的科学决策和精准运筹下,通过广大员工的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特别是新购置强大的农机力量和新建的1.45万平方晒场,夺取了“三秋”战斗的全面胜利,受到了农发公司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奖励。也揭开了云台农业向高质发展的序幕。

  二、创新管理理念,向精细管理、节点管理要效益。农业是露天工厂,抓细抓实节点管理、做到精细管理是关键。云台的基层农业管理人员大都是有多年农业管理经验的“老把式”,一半的大队长拥有农艺师职称,可为什么抓管理抓不到点子上,夺不到高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粗放管理,“老经验”管理,麦稻管理流程人人都知,个个都能说出一、二、三来,可由于始终抓不住生产节奏和关键节点,导致事倍功半,相临大队产量能相差数百斤,一个大队不同地块产量能相差近百斤。针对这一情况,云台分公司提出了“节点管理”、“精细管理”的管理理念,苦练农田“绣花功”。要求各大队管理人员坚持每天“踏田”制度,就是每天要对各个田块作物长势长相进行巡查,做到那里缺水、那里少肥、那里打药了然于胸,什么时候防病治虫成本最少、效果最好。总经理也每天巡查在每个大队的田间地头,指导大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措施,做到因苗管理、因苗施策,牢牢把握管理节点,用“绣花”精神,把每块田打造成“精品工程”、高产高效工程,实现大队之间、田块之间的级差越来越小,达到平衡增产。七大队人称“小凉地”,土地盐碱严重,排灌设施落后,多年来麦稻产量和经济效益一直位于分公司各大队的未游。2018年2月,王明中调任主持七大队队长,做到“四勤”,即勤学勤走勤思勤动手,勤走就是踏田,王明中到七大队第一件事就是把每块条田、每道沟渠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那块地不平整落差多少那里易积水,那道沟不深不通不直排灌不畅、那道闸门是坏的,那个过水管道不通,他都了解得烂熟于心,全大队53道条田王明中基本做到每天走一遍;勤思就是根据大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又节本高效的管理措施。天道酬勤,业道酬精,2019年七大队实现小麦单产1110斤、水稻单产1307斤,亩效益达769元,创造了盐碱地上高产高效的奇迹。

  三、创新种植模式,实现提质增效。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云台分公司在加大对农投入、夯实发展后劲,抓实精细管理、节点管理的同时,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云台分公司土壤、气候、水质等特点的种植模式,经过几年的不断总结、摸索,该公司从创新播种技术入手,在粮食生产特别是小麦生产管理和技术栽培上运用宽幅精量轻简播种技术获得成功,2016年技术成熟,2017年全面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节本、高效、高质的农机作业程序,即大耙—反旋—抛肥—播种—镇压—开沟—冬春镇压,提高了播种质量,达到了“苗早、苗匀、苗齐、苗壮”, 实现小麦高产、稳产、高质,2021年分公司麦稻周年产量达2545斤,再创历史新高,小麦千粒重49.7克,容重825克,水稻千粒重28.7克, 出糙率达70%。在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的同时,双减目标稳步推进,仅2021年农药使用纯量较2020年本部下降22%,外拓基地下降16.4%;氮肥用量较2020年本部下降1.2% ,外拓基地下降4.87%。创造了备受兄弟单位敬佩的“云台模式”。东辛、黄海、岗埠、白马湖、复兴圩等众多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学习、取经,实现了单位小麦生产管理的提档升级,“云台模式”也为江苏农垦粮食生产贡献了云台智慧。

  四、创新人才管理,锻造“又红又专”干部队伍。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建设一支开拓进取、拼搏奉献、“又红又专”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保证。“红”是对工作的态度,要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要有工作责任心、事业心,有高度的执行力,有担当、善创新;“专”是工作技术技能,要善于学习,精于管理,善于管理。云台分公司为不断增强分公司各级管理人员自觉履职、创新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执行力,对管理人员实行日常动态考核,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检验人才能力素质,要大力选拔培养选拔责任心强、事业心强、执行力强、创新能力强、实干担当力强的“五强”干部,对那些工作拖拉、作风懒散、遇事扯皮地混日子干部要对及时调整岗位,让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位子、有票子、有面子,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几年来,先后有四名大队长因成绩突出被提拔到中层管理岗位,有三名主管队长因工作不力降为协管队长,真正做到有为有位,无为让位。

  五、拓宽发展眼界,发展品牌农业。云台分公司在秉承创新理念,加快推进“三高一控”常规农业发展的同时。从2015年以来,积极发展以豆丹为主导产业的高效农业、品牌农业,仅用三年时间,在国内率先全面掌握人工制种养殖的豆丹室内越冬、人工催育、化蛹、羽化、交尾、卵粒收集、消毒等一整套技术,春季交配率达80%,受精率达95%以上。目前云台分公司豆丹已形成了从育种、养殖、加工到储存、销售的全产业链,在国内率先掌握了豆丹反季节育种、高效养殖、绿色加工及储存技术,建成豆丹繁育养殖基地200亩,包括豆丹养殖大棚160个,育种温室2000平方米,成为行业领先的集育种与生产、科研与推广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形成一个省级地方标准《豆丹规模化养殖技术规程》,一个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发明专利。平均年产优质豆丹卵3000万粒,豆丹2万斤,带动垦区内、苏北及周边省市豆丹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2019年入选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目前正在与江苏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广州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合作,开展对昆虫蛋白粉、几丁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豆丹深加工产品技术的研究,为进一步拉长豆丹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云台分公司发挥人才、设备、技术优势,加快推进高品质西瓜、葡萄、白桑葚、灵芝、大球盖菇、羊肚菌等的研发与种植,通过云台山野生灵芝培育的棚育灵芝实现当年试种当年成功当年量产,亩产孢子粉达300斤,经检测灵芝三萜及甾醇含量高达7.31,具备极高的营养价值。大球盖菇、羊肚菌进入大面积种植培育阶段。一年两季豆丹+蔬菜模式和夏季麦茬豆露天养殖豆丹管理模式技术已获得成功。引进繁育种植的小果形西瓜、“红颜”草莓、“白珍珠”白桑葚等一批精品瓜果品种受到采摘游客的青睐,云台分公司正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含量大、生态绿色、档次品味高的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爱企如家员工队伍。众心齐,泰山移。云台分公司近几年各项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最重要一点就是分公司上下围绕目标任务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从“三夏”、“三秋”大忙到平时生产管理,从党的建设到工会活动,分公司上下始终洋溢着爱岗敬业、爱企如家、团结快乐的工作氛围。抓生产管理精益求精、齐心协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全民参与、其乐融融,从春节到三八节,从五一到国庆,每逢重大节日,分公司工会都会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这时上到总经理下到每一个员工,人人参与、个个争先,通过文娱活动的组织开展,不仅丰富了分公司广大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了职工的团队精神,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团体成员的思想、情感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增强了企业向心力,提升了职工归属感,激发了职工爱企如家、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使整个分公司朝着积极向上的团结、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让广大员工时刻感受到大家庭的关爱与温馨。

  回眸云台分公司几年来各业生产走过的发展经程,深切感受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核心竞争力,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不竭动力”。云台分公司正是始终把创新一直贯穿于企业生产发展与管理的全过程,不断给企业增添活力和张力,让小企业写出大文章,让“洼地”建成标杆企业。


原文链接:http://nync.lyg.gov.cn/lygnyxxw/xqdt/content/5de29a92-deb9-404d-9b4b-2c739f404e0b.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