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文县立足自身优势定位,规模化发展稻虾产业,提出建设“一心引领,多园支撑”的现代化智慧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一、稻虾轮作打好春耕第一仗
兴文县是产粮大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0.72万亩,其中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0余万亩。
2019年底,兴文县根据自身实际,规模化发展稻虾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兴文县已形成“一季水稻、一季再生稻、四季小龙虾”的种养格局。其中,核心产区共乐镇发展稻虾循环种养1万亩,全年养殖3季传统小龙虾,预计今年每亩产成品虾400斤,水稻1200斤左右,亩产综合产值在1.6万元左右。
当前,一季水稻已经在陆续育秧,春耕生产正在火热进行中。
春耕备耕,用水问题是关键。水库蓄水、疏通灌渠,对全县55座大小提灌站进行维护,为确保20余万亩稻田满栽满插,春节还没过完,兴文县的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就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早早地忙活开来。从3月初开始,县级、镇级层面就多次召集稻虾种养大户,收集春耕用水相关的困难和问题,实时加以解决。
春耕备耕以来,县委、县政府坚决扛起“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政治责任,全方位保障春耕顺利进行。除了水利灌溉,兴文县还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全力保障生产物资储备。同时,组织农技专家服务团队分片包干奔赴乡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普及科学种植技术。目前,全县已整理秧田2000余亩,春耕准备工作已完成95%。
二、高标准农田改造夯基础
翻开兴文县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版图,所谓“一心”,即共乐坝稻虾产业核心园区;“多园”,即五星莲花片园区、水泸坝园区、古宋片莲花园区、大河片园区、大坝园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灌溉、排涝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通过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有效改善农田土壤质量,提升灌溉、防灾减灾能力和机械化农具使用率,大大提高优质作物产量,降低种养成本。
近年来,兴文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16万亩,仅2019年到2021年就投资2.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85万亩。如今,兴文县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道路循环畅通、渠道水清岸绿、农田平整成块,农田规模化流转潜能进一步得到释放,2021年实现粮食总产量24.74万吨,超额完成下达任务。
2022年兴文将投入1.2亿元,在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3.6万亩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硬件基础。
三、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添“智”力
根据兴文县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园区以统筹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为总体定位,以建设国家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为目标,通过共乐坝稻虾产业核心园区2万亩稻虾种养基地,辐射带动全县10万亩稻虾产业的发展。
当前,兴文县正在举全县之力,奋力推进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其中,园区智慧系统作为园区建设的关键一环,预计将于今年5月正式上线。
系统将综合气象站、土壤墒情设备、鹰眼监控设备等物理传感器采集水稻生长环境数据,实现精准管护。系统还可根据地块面积、实际产量,统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补贴,免去人工统计带来的问题。系统还可实时监测虾田的水质。
根据兴文县现代智慧农业园区的“1+3+N”的建设思路,兴文县正在加快打造智慧农业数字运营中心,通过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智能病虫害监测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气象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农业数据资源管理、决策分析运用、全产业链数字化三大功能。
智慧系统的上线,必将为兴文县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原文链接:http://nyncj.yibin.gov.cn/qxdt_86/xwx/202204/t20220415_17203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