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记者来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北侧的绿果果生态家庭农场看到,一栋栋鸡舍、一垅垅蔬菜,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此前,这里土地荒芜、杂草丛生。得益于陶国民创办的“生态家庭农场”,不仅解决了这里的300亩土地撂荒问题,也带动了周边的村民一同致富。
1999年12月,陶国民结束了三年军旅生涯,怀着一颗建设家乡,回到了家乡创业。他开办了一家养殖场,从起初的300只鸡苗,到2009年“滚雪球”式发展到3万余只的养鸡量,鸡蛋直销周边几所院校。养殖场初具规模之后,陶国民又想起了心思,想按照书本里介绍的国外家庭农场模式,于是他找到养鸡场周边荒地的23位农户以500元/亩的年租金流转了土地200亩,整合自己的鸡场,自创立体生态家庭农场,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陶国民筹措资金50万元,起早贪黑的奋战在荒地上,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建起了30亩钢架大棚用于种植草莓与速生菜,整理了35亩的土地用来种植常规作物,将地势低洼的37亩土地改造为水稻种植,余下的边角地带全部种上了桂花、金银花等树木。他种的草莓与蔬菜全部使用鸡粪作肥料,从不施洒化肥;蔬菜里面老叶子剁碎拌进饲料中喂鸡,从不使用添加剂。自此,资源循环利用,立体家庭农场逐步形成。
这小农场式的立体农业模式在短短两年就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现在,农场生产的蔬菜一半订单送附近武生院食堂,一半订单送汉北四季美市场;30亩草莓与蔬菜大棚供游客现场采摘品尝。富裕起来的陶国民不忘乡亲们的帮助,对于当初流转土地给他的23位农户,只要愿意,可以随时到他的农场做事,给出的工价高出周边村的平均水平。
陶国民家庭生态科技农场成功了,他的初心是建设家乡,报效军旅生涯的培育。他以一己之力解决了上百号人的就业之难,让几十户农民家庭生活得以改善。陶国民创办生态家庭农场付出了无限艰辛,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荣誉,先后获评为湖北省农业核心科技示范户、武汉市科技示范户、新洲区青年创新创效先进个人等称号。
陶国民表示,“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物—生态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是今后的重点,农庄将利用黑水虻昆虫的食腐特性,通过自然的方式,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化生态有机肥,将生态农业与环保产业相结合,打造出更加绿色、环保的生态农庄,让市民吃到放心的蔬菜。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