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昆明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评审

《昆明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评审

发布时间:2021-11-03 作者:佚名 来源: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10月27日,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组织邀请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昆明理工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昆明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评审。

  微信图片_20211029100032

  专家们在听取了云南农业大学规划编制组的汇报后,认为《规划》基础资料翔实,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思路清晰,目标任务具体。同时《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国家、省、市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对昆明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终,专家组在质询讨论的基础上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

  微信图片_20211029100044

  千亩以上中药材品种种植占比超37%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中药材原料基地建设发展迅速,效益快速增长,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13.7万亩发展到了2020年的28.2万亩,年均增长15.53%。中药材农业产值从2015年的11.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3.3亿元,年均增长14.77%。

  在昆明市53个中药材品种中,种植面积1千亩以上的中药材品种占比已达37%以上。其中,三七种植面积已达6.3万亩,云当归、云党参、天麻和滇重楼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续断、黄草乌、牡丹(药用)、白及、附子、生姜、香砂仁、丹参、厚朴、云木香、金铁锁、银杏、黄山药、葛根、滇黄精等15个品种种植面积在1000-5000亩。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三七、云当归、云党参、天麻、附子、黄草乌6种中药材成为昆明市优势特色中药材骨干品种。以昆明轿子雪山为核心,禄劝、寻甸、东川等昆明北部地区为重点,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加速滇中高山高品质中药材产区格局雏形形成。

  随着产业的发展,昆明市中药材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从事中药材产业的企业由2015年的113家增加至147家,专业合作社由27家激增至110家,企业从业人员1.5万余人;中药材重点加工企业产值由2015年的124亿元增加至222亿元,实现增幅179%。

  到2025年力争发展中药材种植35万亩

  《规划》依托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绿色发展、错位发展和融合发展的原则,遵循“规模适度、水平较高、品牌响亮、效益显著”的总体构思,以轿子雪山周边为重点的滇中高山高品质中药材产区为产业发展中心,六大品种为骨干,狠抓良种繁育基地、规范化种植基地、林下高端产业基地、产业主体培育、产业加工基地、市场营销体系、打造产业品牌和创新引领发展等八大主要任务。

  同时,以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谋划全产业链,突出中药材种植与康养、科普、旅游相融合,探索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业态、新模式,把昆明市打造成为我国极富特色的高品质中药材产区、中药材精深加工示范区、中药材科技创新示范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天然药物原料产业辐射中心,为推进乡村振兴及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作出新贡献。

  到2025年,力争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实现农业产值30亿元以上,饮片加工和提取物产业产值450亿元,综合产值500亿元;形成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饮片加工和提取物加工为重点,健康养生为突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把昆明市打造成为我国极富特色的滇中高山高品质中药材产区、中药材精深加工示范区、中药材科技创新示范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天然药物原料产业辐射中心,持续提升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在“健康生活目的地”和八大重点产业中的影响力。

  按照“1643”的发展格局,《规划》产业布局为:“一区六大品种四个片区三个产业增长极”。一区是滇中高山高品质中药材产区;六大品种为三七、云当归、云党参、天麻、附子、黄草乌,特色中药材品种、林下中药材品种两类品种作为补充;打造一个四个产业发展片区三个产业发展增长极。

  

  

  

  


原文链接:http://nyncj.km.gov.cn/c/2021-10-29/413492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